IVF 技术在中国大陆已成功应用 30年,目前成为不孕症患者的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我们单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已高达60%左右,但是IVF活产率只有30%~40%,主要原因在于胚胎移植后各种因素导致的胚胎丢失,如何有效地减少早期胚胎丢失,是改善IVF最终临床结局的重要命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中心张婷
经常有病人来我的门诊问: “医生,我做了几次试管了都没有成功,我要不要做宫腔镜?我要不要做免疫治疗?我要不要打肝素?”诸如此类。其实, 胚胎着床失败在 IVF中并不罕见,甚至是经历了多个周期,并且移植了多枚“优质”胚胎仍出现妊娠失败。临床上目前我们比较公认的反复着床失败是指: 40岁以下,至少经历3次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且累计移植至少4个优质胚胎而未能获得临床妊娠者。
对于这类的病人,医生应详细分析每个病人的具体病因,给出下一步治疗的方向,而不是每个人先开出一叠 “大保健”的化验或者用药,要做到个体化评估和治疗。胚胎着床是一个胚胎和子宫内膜建立紧密联系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任一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导致着床失败。目前比较明确的因素包括:(1)胚胎因素: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孵化不良、胚胎培养不佳等,胚胎染色体异常可以发生在配子发生至受精过程的任何环节。高龄女性的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率逐渐增高,是35岁以上妇女IVF着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近期还在一些反复胚胎不好的病人中筛查到跟卵母细胞成熟、减数分裂、胚胎早期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解释到她们失败的原因。 ( 2)母体因素:包括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和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如内膜薄、内膜种植窗移位、血液高凝以及免疫因素等。此外, 多囊卵巢综合征 的患者早期胚胎丢失率也是高的,内分泌紊乱导致代谢异常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胚胎着床; 肥胖 、焦虑等等也会降低胚胎着床率。
因此,有的放矢、个体化处理是反复胚胎着床失败病人第一步,接下来,我们的对策包括: 1.选择发育潜能高的胚胎进行移植:是否采取囊胚培养?是否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对胚胎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是否有必要进行基因芯片检测?是否采取二步移植?是否采取辅助孵化(AH)?等等。2.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包括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激活”等,其原理是子宫内膜损伤后,启动自身修复的过程与胚胎着床类似,可激发内膜再生,但对于具体实施的时间、次数及效果仍有争议。还有一些试验型手段目前临床效果不明。3.尽量避免医源性的早期胚胎丢失:应慎重考虑移植胚胎的数目,年轻女性、身材矮小者、有宫颈锥切手术史、子宫发育异常(如单角子宫)等患者应选择单胚胎或囊胚移植。4.纠正全身性疾病:IVF治疗前应对患者夫妇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可能影响胚胎着床与发育的问题(如 糖尿病 、甲亢等)都应该在孕前治疗,必要时孕期延续治疗及积极监测。
总之, IVF术后反复胚胎着床失败的原因 是多方面且复杂的,目前仍有很多因素未能明了。因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