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读后感
相信大家对北京协和医学院都很熟悉,这所学校的办学,也成了独特的协和现象,曾经的巨大投入,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只有极少数的产出。而这每年平均十六位毕业生的极少数的产出,后来却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那么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如何成就百年传奇的呢。老协和的筹建人之一,前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雷蒙德将北京协和医学院描述为一个故事,一个理想:“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与命运搏斗,失败摧不毁的理想。”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杨晓玉
要想去深入了解协和背后的故事,背负的理想,我推荐一本好书《 协和医事》, 它记录了协和医学院, 1917 年到 2007 年近百年的历史全景。详细描述了一个个医学名家的成长传奇。好书不容错过,推荐大家有空读一下这本好书。接下来抛砖引玉,谈谈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第一重视人文修养: 请看协和医预科入学考试,有一年的英文考试内容之一是要求用英文写出 《 桃花源记 》 ,但不提供原文。协和的医预科学习为三年,要求在综合性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准备 “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
有人说: “ 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 ” 协和的熏有三重境界:
一是一对一,协和曾经有导师制,不仅导医术,还导医德。
二是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浓厚的为医文化和学术气氛。
三是气氛的保障,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系统,保证相对的自由和独立。
第二苦字当头:
协和的及格线是 75 分。也是学生们的生死线。随之伴行的是紧张和无形的竞争压力。还有一个名词用来形容协和人的紧张生活,这就是 “ 协和脸 ” ,因为协和人学习紧张,压力大,久不见天日,因而面色苍白,当时习惯叫 “ 协和脸 ” 。
名医吴英恺回忆做住院医,一周休息半天,每两周休息一个星期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要管理三十到四十名住院病人,每天既要早晚两次查房,下午五次门诊,还要挤出时间上图书馆查阅文献和期刊。在这样高强度工作下,他工作还不到三个月,就体检发现活动性 肺结核 。
第三严格要求
老协和的考试要求是“一门不及格必须补考,两门不及格要留级,三门不及格就要扫地出门。”
从 1914 年准备到 1917 年开始招收医预科学生,协和坚持“严格标准”,经过前后大约十年的艰辛努力,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
老协和时代,有一本著名的协和“绿皮书”,是一套严格的医院规章制度和 各种技术操作流程,例如仅一次无菌导尿术就有二十条步骤,虽然细碎,却不可有些微疏漏紊乱,为的是培养无菌观念,减少感染。
第四终身学习:
最佳代表是内科大家张孝骞教授,虽已是医学泰斗,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日记记载: 1980 年 10 月 21 日,星期一,晴,西北风,上午赴院,颇觉空冷。在图书馆中看了新书。下午看“ Hypertension Pt( 高血压 病人 ) ”一书,其时他已 80 岁高龄了。
1980 年 11 月 17 日 :连日看 肝病 的免疫问题,深感兴趣。
1984 年 8 月 1 日 ,星期三,晴,热,开始读 Cannon 的“ The way of an investigator ”。
第五谈谈协和精神 :
协和精神的精髓是服务病人,奉献自己。一切为了病人,这是老协和认为选择了医疗为职业,就自然应该做的事。他们当中不少人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婚姻与家庭。
林巧稚说过,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最后摘录文中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与大家共勉:
日复一日面对仿佛无尽头的疾病,面对一个个因疾病而痛苦不堪的女人,即使是医生,即使有着更坚强的神经系统,是不是也有厌倦和疲惫的时候?可无论在什么时候,林巧稚总是和悦地接纳、善待每一个。她所做的一切不仅出于道义和责任,也源自于她的信仰和内心的需求。能够为别人所需要,能够帮助和给予别人,使她的生存有了明确的意义。身体困乏,内心灵却平安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