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易位染色体获得正常胚胎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2015-04-24 木土医生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乔岩岩
案例 两周前一位女性患者来遗传咨询室找我咨询生育方面的问题。她是一位染色体平衡易位的患者, 36 岁,反复自然流产 2 次。我给她详细解释了病情,鼓励并建议她尝试第三代试管婴儿(胚胎植入前诊断)尽快解决生育问题。过了几天,她又来了,情绪低落。“我老公说他上网查了,还请教的专家,这种问题正常怀孕的机会没有你说的那么高,只有十分之一”,“太渺茫了,他说想要小孩,要跟我离婚”。
1/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专家一搜一大把。用“染色体易位怀孕 几率”这几个关键词上度娘搜一把, 1/18 、 1/9 等数字就跳出来了,其中包括很多知名专家的意见。这两个数字是说,平衡易位染色体理论上可以形成 18 种配子,其中一个完全正常配子,一个与亲代相同的染色体易位配子,这两种情况得到的胚胎是可以存活的,加起来就是 1/9 。其余 8/9(16/18) 的配子都是非平衡染色体,形成的胚胎都是不能存活的。
1/26? 我国著名的某遗传学院士主编的一本教材里面也采用了 1/18 这个数字。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易位染色体的四射体分离方式。更权威的书籍 —ISCN2009 (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2009 )是这样介绍的。一般来讲平衡易位染色体的分离方式有 2:2 和 3:1 两种,按照 2:2 的临近 1 原则,可形成 4 中配子,其中一种正常,一种与亲代相同的易位, 2 种不平衡。按 2:2 分离的临近 2 原则,可以得到 6 种配子,都是非平衡染色体。按 3:1 分离通常得到 8 种配子也都是非平衡染色体。这就是流行的 2/18 和 16/18 数据的来源。但是啊但是, ISCN 书在 3:1 分离部分有个注脚特别说明,如果在着丝粒与交换点之间的片段发生交换,还可以有另外 8 种分离方式 。所以ISCN 上其实是 18+8=26 种配子的可能。
1/36? 从严格理论上讲,以上都不完全,还有 4:0 的分离模式。这种情况可以得到 10 种配子类型。所以理论上讲平衡易位染色体一共可以产生 36 种配子。
实际现象 但是啊,又是一个但是, 18 种配子也好, 26 种也好, 36 种也好,每种配子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平衡易位染色体以 2:2 分离为主,也就是说,出现完全正常及亲代相同易位型配子的可能性比其他种类的配子要大得多。所谓的 1/18 ,是 18 种可能性中的一个,而不是表示概率是 1/18 。
从笔者所接触的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行 PGD (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结果来看,可供移植胚胎(正常或和亲代相同核型)的概率远远大于 1/9 。笔者也就这个问题咨询了其他几个生殖中心的同行,他们也表示可移植胚胎远远大于 1/9 ,但是具体的数值还没有进过大样本、多中心的统计。
有学者表示染色体 平衡易位患者家庭正常妊娠的总体概率在 40%-50% 左右 。 也有学者表示男性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比女性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更容易产生正常配子。 笔者曾见到过丈夫染色体平衡易位,其妻子共怀孕四次,得到三个健康孩子的案例。正常男性一次射精的精液中包含几亿精子,按最低的概率算这几亿精子中正常的至少几百万。想象一下受精现场,几亿精子万里迢迢向卵子游过去,应该是正常的精子运动更快体力更好,最先到达卵子。
证据 进行遗传咨询的时候,个人或几个人不够精确的临床经验往往不能完全说服患者,还有些患者更愿意相信度娘上的“专家”发言。仔细查阅其他书籍,《 Human chromosomes 》(人类染色体)上明确写到,易位染色体 2:2 的分离是主要的分离方式,其他的如 3:1 、 4:0 的方式都非常罕见。《 Practical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实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书中统计了欧美几个生殖中心平衡易位患者获得的胚胎情况,在所检测的 1081 个胚胎中,可移植胚胎(正常的和平衡易位)为 276 个,占 25.5% 。其中男性平衡易位因素的胚胎中,可移植为 29.8% ;女性因素的胚胎中最终可移植的占 23% 。
总结 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们,抛弃 1/18 观念的缚束,你们产生正常的配子的概率远大于 1/18 。要有信心通过自然怀孕或胚胎植入前诊断得到自己后代,不要因为这个本身可以解决的小问题而放弃婚姻和家庭。
参考文献
1. ThePrinciples of Clinical Cytogenetics , Steven L. Gersen, Martha B. Keagle
2. Human chromosomes , Orlando J. Miller, Eeva Therman
3. Practical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YuryVerlinsky, Anver Kuliev, Reproductive Genetics Institute, Chicago, IL, USA
4.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 年第 05 期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