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刮宫,他们都说刮宫痛死了!”门诊患者听到医生建议自己“刮宫”(诊断性刮宫术),脸上的表情都会恐惧到扭曲。刮宫俨然是患者们口口相传的妇产科“酷刑”,人人谈刮色变。然而面对一些异常子宫出血或有内膜病变病史的高危患者,可能还要定期复查内膜活检。真是宝宝心里苦啊! “刮宫”怕痛,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吗?不,这个时候,你还有更温柔更人性化的选择—“子宫内膜吸取活检”。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罗雪珍
“子宫内膜吸取活检”是什么东东?其实,这项技术并不神奇。在欧美已经替代了诊刮成为子宫内膜病变筛查的首选方法,然而国内的患者却知之甚少。吸取活检取样装置是一个带有活塞内芯和外鞘的套管。当将套管放置于宫腔内时,向后抽活塞内芯,从而产生负压,将内膜组织吸入取样装置。简单来说,吸取管就像是一个拉长拉细的注射器。在这个“神器”的帮助下,医生就可以顺利取样而不造成痛苦啦!
吸取活检可能会造成一定不适感,但一般不超过“咬咬牙”的程度,极其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局部 麻醉 。患者采用妇科检查的常见体位(膀胱截石位),医生进行双合诊检查后,放置窥阴器暴露宫颈,消毒宫颈,大多数绝经前妇女不需要宫颈扩张。医生使用稳定和适中的力量,缓慢将取样设备经宫颈口插入直至宫底,遇到阻力时停止放置,一只手固定取样器外鞘,另一只手尽量外抽内芯以产生吸力,脆弱的子宫内膜就被吸入到取样器里了。整个操作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吸取的实际操作只要5-15秒,往往在患者察觉之前,检查就已经结束了。
“子宫内膜吸取活检”有哪些优势呢?最大的好处在于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明显减少,费用低廉,手术操作时间短,还可以在不取环的情况下取样。
这项神奇的技术准不准确啊?
大量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取样技术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子宫内膜用于诊断。超过90%的患者可通过取样获得标本。已有的大量资料显示内膜取样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然而,应注意到这些取样设备都不能直视宫腔,因此,对于内膜广泛病变的诊断效果优于局部病变,如内膜息肉。然而,严格掌握内膜取样技术实施的指征,正确应用内膜病变诊断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内膜病变漏诊的情况。
哪些病人最合适用啊?哪些病人不能用呢?
这些病人特别适合:异常子宫出血或某些宫颈细胞学异常结果妇女;高危妇女或子宫内膜肿瘤病史的女性筛查用;接受保育治疗的内膜病变患者随访内膜情况;Lynch综合征妇女(遗传性非息肉性 结肠癌 )妇女都可以吸取活检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已经怀孕的准妈妈千万别尝试哦,另外,阴道大出血的病人不合适,这时候还是得借助诊刮快刀斩乱麻。如果有 阴道炎 症的病人还是先控制好炎症再手术吧。
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是不是做完子宫内膜吸取活检就OK了呢?有了这项技术,可以对诊刮 say goodbye 吗?
当然不是啦。内膜吸取取样只是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筛查方法,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咬咬牙接受“酷刑”。
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成功避开大坑呢?如果吸取内膜病理诊断已经明确,如明确为子宫内膜癌,则不需进一步诊刮,直接进入手术环节。或者吸取内膜病理诊断发现为正常子宫内膜,经止血抗炎对症处理或激素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症状缓解,B超未提示异常占位的,也只要随访就OK了。
氮素,当出现下面情况时,我们还是需要“酷刑”滴(这些情况下,建议行宫腔镜指导下的诊刮,而非盲刮):吸取内膜病理诊断未发现内膜病变,但经对症处理症状持续存在或B超仍提示宫腔占位/内膜不均质;吸取内膜病理诊断发现内膜病变,需进一步诊断排除更高级别病变可能的。内膜活检未发现病变的内膜癌高危妇女;样本量不足以做病理诊断的。
总之,内膜吸取取活检是温柔的筛查手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诊刮。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痉挛,在操作完成后迅速缓解,其他并发症罕见。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包括性生活。但如果术后发生发热,痉挛持续48小时或更久,疼痛增加,白带量大且有异味,或出血量大于月经量,都需要立即就诊。活检病理报告一般需要7个工作日,这个时候千万别忘记复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