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治 “男人的苦味——茎中痛” 之笔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裴昌松
笔者运用中医方法施治 “茎中痛”患者,“巧而愈”。东吴雾雨烟濛,闲来集庆试表,聊言几束。释“多医多法,难祛其痛”的男科顽疾——“茎中痛”,哈哈!!
尿道疼痛 是指男人阴茎尿道不同部位出现各种表现的疼痛症状,诸如针刺样痛、瘙痒痛、灼热痛、火燎样痛、酸胀痛等等不一。现代临床医学检验证实,多是由于 “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细菌感染、霉菌”感染等导致,治疗多采用“男女同治”为则,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治愈。
“茎中痛” 是临床 特殊的常见病痛,说不出来的不适性疼痛 。疼痛部位在尿道口的里面 1cm的位置( 包皮系带 里面的尿道区域 ),医学标记为此尿道区域叫 “ 舟状窝 ”,属于尿道扩大部位之一。门诊的绝大多数患者,经历“ 多名医生 ”应用各种抗生素、多种中成药的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仍然没有任何效果。
但是,我们中医可以 “ 茎中痛 ”。
其实,古代中医已经明确为 “舟状窝疼痛”,简称“茎中痛”。治疗不是“消炎”、“清热解毒”等方法,而是“ 补肾活血通络 ”为主、“导浊消肿 ”为辅。
复阅我国著名现代男科学奠基人之一、南京中医药大学男科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 “国师名医”徐福松教授的名著《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笔录以飨食医患。
排尿时尿道口烧灼疼痛,中医多归属 “淋证”范畴。“淋证”临证多见尿频、急、涩、痛等症状,别之有“五”,即“气淋、石淋、劳淋、血淋、膏淋”等“五淋”。《内经》:“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中医称之为 “茎中痛”、或“玉茎痛”、“茎痛”等。《儒门事亲》:茎中痛者,先宜清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古言之有理,而今人多淡之。笔者多采用 加味 “导赤散” 治之而有效。
导赤散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特别是 心经火热证 之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体质多健壮、面红耳赤、黑发头油多、口腔黏膜溃疡痛等,大 便秘 结或头干尾溏。
原方:木通 5、生地黄20、生甘草梢5、淡竹叶10。 (小补肾汤)
加减:尿涩尿难、尿不尽感, +“茯苓、车前草、瞿麦、滑石”以增强清热利水通淋之功;阴虚火旺者,宗“六味地黄丸”方义酌情加减+麦冬,清心养阴。单味“肉桂”10,宗虚寒之体的四逆体质,酌加“附子、干姜”,寒热并用,消“纯寒”之品。
笔者的通用方: 干地黄 20通草10生甘草梢10淡竹叶10 ±± 菟丝子 30五味子10茯苓30车前草10瞿麦10肉桂(后下)10干姜10 ------5剂,观消,痛消即止。
例证:
张某,男, 32岁,自由职业,体壮,面黑红,平素性生活可,熬夜较多。阴茎前段针刺样灼热疼痛7月余,排尿时加重,排尿后减轻或消失,性生活射精不痛。就诊多医,采用多种抗生素、清热通淋片、泽桂癃爽、泌炎灵等 长时间的 药物治疗,无效。
刻诊:心焦虑、烦躁,说话时不安定,易走神。多熬夜,多梦,眠差。现排尿前有惧怕感,出现尿等待与尿意余沥不尽,揉搓阴茎头部后,茎中痛稍减轻。大便稍秘结,怕热,心烦,尿赤黄,唇粘膜易干、脱皮。下腹部怕凉,有下坠胀感,尿频。舌胖大齿痕、舌尖红,中裂,苔厚、黄腻(中后),脉细弦略数。
辨证:上热下寒为基础证,今心热阳明移交于小肠膀胱,宜先清心与养阴,同时引火归元,清涩补养阴同步。
处方:生地黄 30通草10生甘草10淡竹叶10茯苓20肉桂10(后下)干姜10附片10麦冬20菟丝子30
5副,观效。
2周后,来诊,喜悦,痛减九十,再方: 附桂地黄丸 +二陈汤 ,善后 1周,小腹怕冷酸胀下坠、尿频尿急、性功能等愈,未再诊。
原创内容,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裴昌松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
泌尿系肿瘤 、结石、 肾上腺疾病 、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等以及泌尿的腹腔镜、经皮肾镜、精囊镜。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中医药联合门诊,十梓街老院,在中药房区域
周二:全天,男科门诊(泌尿),十梓街老院
周四:全天,泌尿外科门诊,十梓街院区
周五:上午,泌尿外科门诊,平江总医院
好大夫网站: http://peichangsong.hao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