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景和 [编者的话] 郎景和先生乃中国妇产学界高师大德,医学泰斗级人物,其所著的《妇科手术笔记》一书出版已经2卷了,自2001年出版第一卷后在深受妇产科医生的喜欢,陈医生妇幼健康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转载,希望借 郎景和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可以给更多的妇产科医生带来裨益。 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陈慧敏
自序 我有一个写笔记的习惯,包括读书笔记、手术笔记等。特别是当做了或看了一个有意思的手术后,坐下来回顾(review)一番,或再过一遍(rewind),感到特别有滋味。我把它称为”反刍”(rumination)——乃为消化所必须。然后将操作步骤、要领以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还配上图解,或者对有些问题再查阅资料,做摘记,并加评论,这便是我的手术笔记了。日久天长,居然成章成册。 手术笔记便于积累经验,提高悟性,真有以一抵十的作用,即认认真真地做一个手术,仔仔细细地总结一个手术,甚至可以胜过稀里糊涂地做十个手术。开始。我只是把它作为个人的工作日志,有时也拿出来给年轻医生和学生们研读、讲解。大家觉得比看有关手术学的著作还有收获。后来,《健康报》记者周寰先生看到我的笔记,烦感兴趣,认为虽然是很专业的手术问题,但文字比较洒脱,容易理解,引人入胜,乃开专栏,连载发表。读者反映不错,更有剪报收集者、来信来电征购者,着实令人感动。一年下来,竟有20余篇。文章毕竟太专业,不能长时间占据栏目当“恶霸地主”,只好中辍。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赵秀娥先生又一眼看中,慨然约稿,拟出专著。这便督促我继续整理文字、描绘图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大繁忙,拖延不少时日。赵先生称不好意思催稿。我倒是真的不好意思,因为有很多人以为书早已经出了。不知到何处去买…… 这不是普通的手术学和数科书,未求全面、系统。只是对一些常见手术和特殊手术的选择、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对一些手术的特殊处理加以描述。因为是笔记,我对每个问题是开门见山,直达其意,并无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和并发症等程式,而是讲重点、讲诀窍、讲思考。在文字上,我力求轻松流畅,避免艰涩枯燥,也是一种科学文献表达的尝试。所以,本书对有一定经验的厘生更为适宜,可以仔细研读品味,我们似乎在直面切磋,共享工作愉快;对年轻医生,更可反复揣摩,领悟其意。不必正襟危生,在案头、在床边,信手拈来,读来不费劲,掩卷有回味。 除了记录有44个问题的手术笔记以外,我又遴选了与已经发表的和手术直接有关的论文24篇,可以认为是一种补充和映照。也充实了临床的具体材料,不无参考价值。 我一直认为医生应该有很高的人文修养,因为医生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和人的生命。不可见病不见人,不可只医病不医人。妇产科医士更有其特殊性,面对的是女人,是为人妻、为人母者,是集家庭、后代重任于一身者,不可稍有疏忽和懈怠,更应得到尊重与关爱。完成这一使命的妇产科医生显然应该体会到妇外科学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人学,一种艺术和哲学。所以,我在笔记中说了一些技术以外的话,但愿不是多余的。 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已工作了36年,有了一点经验,那是我的病人给的,是我的师长给的,林巧稚、宋鸿钊、连利娟和吴葆桢等教授热心传道、授业、解惑,使我终生受益。我的同事,甚至我的学生们都是和我挽手协作,共同组成了永远前进的方队。这却手术笔记,虽然从文字到绘图都是我单干而出,但书中记述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我们这个队伍共同锻造的。 为了整理这本笔记,我又购买和浏览了我能得到的所有中外妇科手术书籍,从中学习,特别注意不重复、少重复别人已经说了很多、说得很透的话,不敢说另辟蹊径,只为少走老路。 感谢病人、读者、同遭和朋友们给予的关注和支持。作为专业书,我自知瑕疵难掩:名为笔记,也聊以自慰。不论怎样,它非一日一年之功,我看重于它,不啻亲生儿女。因此,无论从内容抑或形式,都愿聆听指教,匡其不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