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人提及肾虚,其实肾虚是中医学的专用名词。中医把肾所藏之精气看作是生命的原动力。当人们先天不足,体质虚弱,或年纪增大,或劳逸过度、或久病、病后失于调养,人体的精气也就不足了,自然会体质下降,就会出现许多相应的征候群,中医就称之为肾虚了。肾虚,精气神必衰,功能必下降,导致疾病,影响寿命!
肾虚的症状很多,在脑力方面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在情志方面可表现为:情绪不佳,情绪常难以自控,头晕,易怒,烦躁,焦虑, 抑郁 等。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性欲降低,阳萎或阳物举而不坚,遗精、滑精、早泄,精子减少或精子活动力减低,不育。女子则子宫发育不良,卵巢早衰闭经、 月经不调 ,性欲减退,不孕等。在泌尿方面表现为:尿频,尿等待,小便清长,夜尿增多等。此外肾虚的症状还可能有:早衰,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听力衰减,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等。或是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色斑,女性乳房开始下垂,腰、腹 脂肪堆积 ;男性早秃等。
谈及肾虚,我们还要纠正一些对肾虚的认识误区。首先,很多人认为阳痿就是肾虚,实际上阳痿诱因众多,并非肾虚的代名词。其次,认为体弱就是肾虚,体弱是为虚症,但并不等于就是肾虚,因为如脾胃受损、肺气亏虚、肝血不足等也可以引起体质虚弱。再次,误以为肾脏病都是肾虚,中医的肾虚可以是疾病所致,也可以是衰老的结果,是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的概念,而不一定指人体解剖上的肾脏有了病变。因此肾虚并不等于肾脏有病。还有人觉得怕冷就是肾虚,肾主一身之元阳,故肾阳亏虚者,大多畏寒怕冷,肢体冰凉,但这其中有表证与里证之分,如外感表症也会出现怕冷恶寒,里证又有脾阳不足与心阳不足之分,不可全归之于肾虚。
肾的作用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中精气不足、肾阴偏衰、肾阳偏衰或阴阳两衰的病理变化。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滋润、濡养作用的称肾阴,又称元阴、真阴;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肾阳,又称元阳、真阳;
肾气--可以理解为就是肾精加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五种生理功能;
肾阴虚证候--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虚热证为主)
肾阳虚证候--面色白或黎黑,腰膝酸冷、畏寒怕冷、精神不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遗尿浮肿、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以虚寒证为主)
肾气虚证候--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早泄,月经淋漓不尽,胎动易滑(无明显偏寒或偏热)
肾阴阳两虚证候--兼有肾阴虚和肾阳虚的若干症状,如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失眠多梦、阳痿早泄、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
一般而言,如果把肾阴虚看成是物质上的缺乏,肾阳虚就是功能上的匮乏,肾阴虚也好、肾阳虚也好,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了,就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肾阴阳两虚。肾阳虚治疗以温肾补阳为主,补阳药多是温热药,如附子、肉桂、鹿茸、桑寄生、淫羊藿、肉苁蓉、巴戟天等;肾阴虚治疗以补肾滋阴为主,补阴药多是甘凉药,如石斛、玉竹、枸杞子、女贞子、西洋参等。补阴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补阳代表方有金匮肾气丸。由于中医还讲究“阴阳互根”,因此治疗中还要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即治疗肾阴虚要在大队滋阴药中加上几味补阳之品,同样,治疗肾阳虚要在大队补阳药中加上几味滋阴之品,如此才能效果显著且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