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打客服

中医应对“寒潮”及预防寒病证要略 (原创)

黄道生
黄道生主任医师 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医科

冬天刚过,春天来临时季,寒温交替,古人称之为“气交变”。在正常情况下,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升,日益温暖,若突然“寒潮”来袭,中医谓之“暴寒”,它超越了人体正常的调控范围,打破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性的平衡)。这种特殊的恶劣气温(寒冷)便是淫邪,成为致病的因素,导致寒病证,引发人的整体和局部病变、多属于寒病证。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医科黄道生

 

一.   寒邪致病的特征

寒为阴邪,主要伤害人体阳气,使之失去温煦、充养脏腑、经络、血脉、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功能。发生寒病证或诱发其他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不升、怕冷、皮肤出现疙瘩、寒战、体表和四肢厥冷,口唇及肢端现青紫。

 

二.   常见病证:

1.         寒邪犯脑:寒邪直中颅内血脉,气滞血瘀,循环不畅,卒然梗阻。多见于中风,脑梗塞,表现为头痛、呕吐、四肢厥冷、瞳孔散大、神志不清,抢救不及时、不恰当、可猝然死亡。

2.         寒邪犯心:寒邪直中心脉(或原有心脏病患),使血脉瘀阻。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烦躁不安、手足厥冷、脉搏摸不着,严重者“朝发夕死”。

3.         寒邪犯肺:外寒由皮毛、口鼻而入,损害肺、气管,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甚则造成痰湿阻塞肺、气管,发生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而死亡。老年儿童群体多见。早期表现有的仅为感冒样症候,而被疏忽,导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转。

4.         疫病:寒邪导致者多称“寒疫”。极具传染、流行性,危害极大。 2003 年最初在南方发现的“非典”,便是其典例。当年冬末春初,出极端寒冷天气,研究表明病原为冠状病毒,与“寒邪”关系甚密。

 

老年人形体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御寒力低下;儿童幼稚之躯、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故老年、儿童正气虚弱,免疫功能缺损,抗病力下降,而易遭“寒”邪侵袭,罹患上述各种寒病证。

 

三.   预防老年人、儿童寒病证要点:

1.    加强对寒邪致病危害性及防治意义的重视。树立防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

2.    科学制订预防方案(措施)。根据四季气候变化及特殊气象的发生和“寒者温之”的原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采取提高人体正气(抗病力)、防寒、避寒、保暖等措施。如饮食宜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热能量类食物,如:牛、羊、猪肉类,禽蛋类,辛温菜蔬,生姜、大蒜、葱、胡椒等。行方面宜控制户外活动,不宜远行,不宜聚众活动。居住环境既需要保暖,又要维持空气洁净新鲜。可适当采用艾叶、陈醋,熏蒸等法。对体表部位使用芳香辛温药物煎水,搽擦局部或足浴,可防治冻疮。

3.    积极治疗原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及其他心脏病患,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务必坚持治疗,不可任意中断。

4.    抓住寒病证的先兆,防患于未然。寒病证先兆表现为:怕冷、寒颤(战)、疼痛、无汗、体温不升。病症初始期出现的所谓“感冒”样症候时,当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势恶化和逆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知名专家门诊 黄道生

2016 年 2 月 10 日


显示全文

发布时间:2016-02-11 21:34

黄道生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中医科
擅长:内科疑难病,老年病,心脑血管病及厥脱病证防治等

上一篇: 尊师先父黄公(圣翼)凉茶方 (原创)

下一篇: 弘法守法做好中医 (原创)

好孕日记

"包成功"方案咨询 2条新消息

免费三甲医院专家在线咨询

最多可输入1000个字

回复
确定

提示

只有发帖本人才能操作哦~

城市
医院
医生
问题大全按字母浏览问题

"包成功"方案咨询 2条新消息

免费三甲医院专家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