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组(灵龟八法按时取穴)(1)体位:患者平躺位或俯卧位。(2)取穴:先根据病人的来诊时间,从“灵龟八法开穴简表”中查到的穴位为主穴,相应的八脉交会穴为客穴。主客相配: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取穴均为双侧。再取面部局部穴以及辨证取穴。(3)针具:选用直径
2.7疗程
两组患者均每2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2.8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 性病 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 黄褐斑 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基本治愈:⑴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⑵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⑶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5。显效:⑴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⑵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⑶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5。好转:⑴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⑵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⑶色素沿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无效:⑴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⑵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⑶色素沿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
3 结果
完成临床观察57例,治疗组患者29 例,基本治愈13例,占44.83%;显效12例,占41.38%有效4例,占13.79%;无效0例,占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 28例,基本治愈9例,占32.14%显效7例,占25.00%;有效10例,占35.71%;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93%。
4 疗效评价结论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 黄褐斑 面积、 黄褐斑 颜色、辨证分型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总体疗效高于对照组,(P=0.037<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 黄褐斑 面积、颜色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 黄褐斑 面积、颜色变化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 黄褐斑 面积、颜色变化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治疗组中患者在第一疗程起效快于对照组,治疗组多在治疗5-6次即能观察到斑块的面积、颜色变化,而对照组多在7-8次治疗后观察到疗效,这也从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入选的病人年龄在20-60岁,治疗组20-30岁5例,31-40岁8例,41-50岁12例,51-60岁4例,统计学处理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与年龄因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20-30岁3例,31-40岁13例,41-50岁9例,51-60岁3例,统计学处理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与年龄因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两种疗法对不同年龄段的 黄褐斑 均有很好的疗效,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患者的病程不同,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三组,治疗组病程在1年以下者2例,病程1-5年者20例,病程6-20年者7例,病程在1年以下和1-5年疗效均优于病程6-20年者,P=0.033<0.05;病程在1年以下及1-5年者疗效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885>0.05。对照组病程在1年以下者2例,病程1-5年者20例,病程6-20年者7例,病程在1年以下和1-5年疗效均优于病程6-20年者,P=0.038<0.05;病程在1年以下及1-5年者疗效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576>0.05。这说明两种疗法对5年以下病程的疗效果优于6-20年病程的患者,5年以下病程的疗效无差异;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不同,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1,肝肾亏虚型,两组气滞血瘀型疗效优于脾胃虚弱型和肝肾亏虚型,脾胃虚弱型与肝肾亏虚型疗效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针刺治疗 黄褐斑 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辨证论治的针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