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期即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由于生殖功能尚未发育,女童时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妇女以后各年龄阶段包括作为母亲阶段的身心健康。生殖道 感染 也会形成成年后的生殖系统 疾病 等。 本文总结了婴幼儿 阴道炎 中患蛲虫性外阴阴道炎 23 例诊疗体会,供同行参考。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王如南
1 临床资料
1.1 患病率 2000 年 1 月至 2001 年 12 月,妇女保健少儿女科门诊就诊的患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共 67 例,其中确诊为“蛲虫性外阴阴道炎” 23 例,占婴幼儿外阴阴道炎的 34% 。
1.2 患病年龄 年龄最大者 6 岁,最小 2.5 岁,平均年龄 3.8 岁。
1.3 生活史 23 例中 18 例为幼儿园集体生活, 5 例散居生活。
2 诊断及治疗
2.1 年龄稍大者会讲述外阴、肛周瘙痒,年龄较小者患儿母亲陈述睡眠不安,哭闹,用手瘙抓外阴,外阴有分泌物、发红等症状。 妇科 检查发现外阴、阴道口及尿道口粘膜充血,水肿,阴道有脓性或淘米水样分泌物流出。
2.2 嘱监护人在患儿入睡 1~3 小时后,仔细查找肛周会阴处是否有白色线样成虫,找到即可确诊。
2.3 辅助检查 用细棉棒取外阴及阴道口分泌物涂片检查,大便及肛周分泌物中查找虫卵,但阳性率低。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均有大量的脓细胞,无滴虫及白色念珠菌。
2.4 治疗 肠虫清片 2 片,口服,第三周重复口服 2 片;外阴用 1 : 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或坐浴;阴道分泌物多时,可用 5% 氯霉素眼药水滴入阴道口内 3~4 滴。
3 结果
3.1 67 例女童外阴阴道炎中监护人在夜间可找到白色线样成虫 23 例 , 占 34% 。
3.2 大便及肛周分泌物中检出虫卵 7 例,阳性率 10% 。
3.3 服药 1 周后复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及肛周分泌物检查未检出虫卵, 4 周后复查,未发现再感染。
4 讨论
4.1 蛲虫病 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常见寄生虫病。儿童多见,集体儿童机构及人口众多聚集场所易引起流行。雌虫在成熟交尾后在夜间爬出肛门,在肛周会阴部皮肤皱褶处边爬边产卵,以入睡 1-3 小时为最多,可产数万个虫卵,故在此时可找到白色线样成虫,可引起瘙痒。产出的虫卵在 6 小时内发育成传染型虫卵,可污染衣物、被褥、家具、面巾、玩具、门窗等,直接或间接入口传染。
4.2 女童由于特殊的生理解剖关系,即阴道口与肛门口非常近,又因生殖器官尚未发育,阴道粘膜自洁功能较差,当雌虫移行至肛周产卵时,侵及外阴,引起女童会阴部瘙痒,用手搔抓而引起外阴炎及蛲虫的再感染。蛲虫侵入阴道继发感染则引起阴道炎,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有异味。
4.3 由于儿童中有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托幼机构中的玩具等物品被污染,而引起儿童中经口、手传染蛲虫病,从而导致女童的蛲虫性外阴阴道炎。
5 预防
5.1 要培养儿童,尤其是女童的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裤等,纠正吸指恶习。
5.2 一经发现,患者家庭及托幼机构中的儿童应同时治疗,每天更换衣被,室内大扫除,用具及玩具应采取清洗、煮沸、日光下暴晒、 10% 来苏水浸泡、紫外线消毒等方法,以避免再感染。
5.3 加强女童期保健,特别是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每天清洗外阴。
5.4 托幼机构及小学室内应常规紫外线消毒,玩具、教具用消毒液浸泡消毒,饭前便后洗手,一人一巾,杜绝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