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日,春天播种的植物已长成直立,白昼最长,阳气旺至极点。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最大,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时北京的昼长可达约15小时。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裴昌松
此时,阳气最旺,阴泽始生。要注意不要过于出汗,汗多伤阴而火旺。
夏至物候夏至三候为“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不同于麋,其角向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始生而阳气始衰,所以属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雄性知了也鼓翼而鸣。
民间有“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分别以冬至和夏至为起点,9天为一个九,总结冬夏时令规律。由于夏季南北温差小于冬季,所以“夏九九”的规律在我国适用的地区更广。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也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简单的一首数九歌已经概括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和白露6个节气的总体气候变化。从歌词中就能判断三九、四九(即七月中下旬)是最炎热的季节。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是头伏、二伏、终伏的统称,为北半球一年最炎热的一段,2016年的三伏为7月17日到8月25日期间。“伏”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一般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头伏,夏至后第3个庚日到第4个庚日前一天;二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到立秋后第1个庚日前一天;终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到第2个庚日前一天。庚日具体日期可通过《万年历》等书籍查到。
夏至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这天地方习俗要吃面。各地夏至面的品种非常丰富,有阳春面、拌凉面、三鲜面、干汤面、过桥面、打卤面和炸酱面等。家常过水面的做法是,将面煮熟后,放入盛有凉开水的碗中过凉,捞起后浇上卤汁和小菜,或者拌上黄瓜丝、萝卜丝、豆芽、香油和醋等做成凉面。
南方一些地区会擀面成薄饼,夹上豆芽、青菜、豆腐和腊肉等,祭祖后食用,还可以赠送亲友。因夏至时值麦收,在无锡等地,早上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取混沌和合,安康团圆之意。而山东部分地区流行吃新麦,孩子们将新麦秸编成笊篱,在汤水中捞麦粒吃,是很应景的农家小游戏。
夏至饮食夏季天气炎热,易使人胃口不佳,消化功能较弱,且出汗多水分流失快。需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葡萄、猕猴桃、梅子等,能敛汗祛湿,生津健胃。此时青梅、杨梅上市,可提前浸渍梅酒在夏日饮用,酸甜果香易入口,又有药疗功效。做法也很简单,将梅子清洗干净后,用冷开水浸泡,青梅需用细针在表皮戳一些细孔,沥干后浸在55度-60度的白酒中,密封10日左右即可。酿出来的青梅酒色如翡翠,而杨梅酒则殷红透亮,饮之唇齿留香。
夏季易 感染 痢疾等肠道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葱蒜有“通五脏、祛寒湿、化瘦积肉食”之效,平时可在饮食中加入大葱大蒜。夏季,因为气温升高血管扩张,心血管负担减轻,因此对大部分患有 高血压 、 心力衰竭 、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症状减轻,饮食调养的好时期,同时避免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钾离子)流失。
原文摘录:http://www.qq.com/jieqi.htm?pgv_ref=guanjianews_tipsfrom=guan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