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的发病主要是肾、肝、心、脾的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两虚、冲任不足、带脉不固。 俞原穴为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能直接 通调脏腑、疏经通络,以达到平衡阴阳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月经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杨丽昆
验案举隅
案 1. 姜×,女, 30 岁,未婚,
经血非时而至 4 年。每届经血淋漓不断 10 余天以上,月经周期不规律,短则 20 天一行,长则 50 天一行,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萎黄,手足不温,怕凉,纳谷不馨,大便不成形,平素从事繁重脑力工作,自感舌体胖大而少言,多次服用中药及针灸治疗,病情仍时常反复,舌胖大,舌边有齿痕,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崩漏(脾虚);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治拟温针灸脾俞,心俞、肾俞针刺补法,太白、神门、太溪针刺平补平泻。隔日 1 次治疗。 8 次治疗经血止,未再复发。
按:患者思虑过度,饮食不规律,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故成崩漏,《妇科玉尺》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取俞原穴脾俞、太白,脾俞主治气血不足及脾失统血诸症,治疗 月经不调 、功能性子宫出血 [2] 。 温针灸最早见于 《 伤寒 论 》, 即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 , 既达留针之目的 , 又通过施灸加热于针柄 , 借针体直达深部 , 以提高疗效。 太白脾经原穴,善治脾胃病,尤其是脾虚证,可治疗崩漏,带下,闭经, 月经不调 ,乳汁缺乏 [1]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手少阴之所注也。”心主血,可治疗产后失血 [3] 。故取心俞、神门;《内经·经不调》“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故取肾俞、太溪。
案 2. 雷×,女, 36 岁,
月经量少 1 年。平素常情志不遂,近 1 年来每届经血明显减少,时有点滴即净,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色暗红,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紫黯,舌边瘀点,脉弦涩。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肝郁气滞血瘀)。治拟肝俞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 10 天 1 次;脾俞、肾俞、太溪针刺补法,肝俞、太白针刺平补平泻,太冲针刺泻法,隔日 1 次。每届月经前 7 日针刺,治疗 21 次后月经量明显增多,色红,无血块,小腹胀痛缓解。
按: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患者有明显血瘀症状故取肝俞叩刺拔罐放血。同时针刺俞原配穴肝俞、太冲; 《金匮要略》: “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取脾俞、太白;而取肾俞 、太溪是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水涵木、乙癸同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