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恩兰
夏恩兰教授决定在国内引进并开展宫腔镜电切术的时候,她已经58岁了,这是很多人已经退休的年龄。但从那之后的这26年间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宫腔镜诊治中心,从最初的一张床,发展到现在两个病区,72张病床,但病人还是要等2~6个月才能排上床位。
“我今年84岁,很快就85了,但有句俗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以一定要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夏恩兰教授近日在接受《医学界》专访时说,已经84岁高龄的她依然还奋斗在临床一线上。
站在宫腔镜金字塔尖的人
尽管已经84岁了,夏恩兰教授的日程排的依然很满,她拿出一张近期的日程表,几乎每天都在天上飞,在短短10多天里,她到过了国内外10多个城市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她解释说:“最近学术活动比较集中。”
不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夏恩兰教授每天早上7点钟就到医院了,在医院里的工作同样很忙碌。她说:“7点到8点处理科室事务,8点科室交班,交班后讨论疑难病例,重点病人要特别去看一看,8点40分到手术室,9点前一定要开始手术,我们有5间手术室,5组同时进行,作为主任我巡回观察,也有一些病人是我亲自手术的。”
夏恩兰教授亲自上阵的有两种手术都是她自己开创的,一种是复杂罕见的畸形子宫矫形,另一种是宫颈机能不全的腹腔镜宫颈环扎术。
有症状的畸形子宫需要手术矫形,在宫腔镜没有问世之前都需要开腹,不仅创伤大,而且有些是开腹也解决不了的,而宫、腹腔镜的问世开创了畸形子宫矫形的新纪元。夏恩兰教授介绍,单角子宫、T型子宫、斜膈子宫、完全双角子宫这四种手术中心做的例数最多、而且术式也最创新,上述畸形子宫经过矫形后,部分病人成功的分娩了孩子,圆了做母亲的梦!她将成功的经验写成论文,发表在我国权威的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她在《中国宫腔镜20年》的演讲中介绍了这些手术,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以单角子宫为例,发病率1/4000,有些患者能生育,有些频繁流产或不孕,以前这种病不能生育的也没办法,而对于不能生育的女同志,尤其是在农村的,家庭地位会很低。如果这些病人没有其它不孕因素,夏恩兰教授就想能不能在做过的大量畸形子宫矫形手术成功的基础上对它矫形,后来成功了。“我总结了38例,其中16例已经生了孩子,两例正在妊娠中。”
宫颈机能不全造成反复流产占全部妊娠病例的1%,多发生在妊娠中期。近50多年来的治疗方式是在妊娠中期从阴道把宫颈内口环形缝扎起来,叫做妊娠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因为难以扎到薄弱的宫颈内口,成功率在60%~80%左右,不成功的妇女的结局就是终生不能生育了,在多次流产后,她们身心俱疲,甚至家庭关系难以维系。夏恩兰教授介绍,在美国有一个墓地,里面埋葬的都是这种病例流产的胎儿,供悲痛欲绝的妈妈们悼念她们失去的孩子。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有位大胆的妇科医生用开腹的方式环扎宫颈,成功率可达95%,但代价是开腹,创伤大,而且如果某种原因不能继续妊娠,只能再做手术取出环扎的带子,才能排出胚胎,病人要再遭受一次痛苦。
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开腹手术被腹腔镜手术替代后,也有先驱开始尝试做腹腔镜下的宫颈环扎。2006年夏恩兰教授在法国参加学术会议,会上看到一例腹腔镜下环扎手术视频,她赶紧拿摄影机录制,但只录到了后半段,这个手术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回来之后就着手开展这项技术,第一例就取得了成功,患者生了一个健康女儿。
和国外不同的是,夏恩兰教授后来又改进了这项技术,国外是解剖的方法,要打开膀胱和宫颈之间的腹膜,在宫颈旁的阔韧带前后叶开窗,分离出宫颈侧方的子宫血管,然后才能环扎,这会产生一定的创面,甚至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做了两例之后,夏教授就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把这个手术取名为“极简式腹腔镜宫颈环扎术”,手术的方法是不再打开膀胱和宫颈之间的腹膜,不在阔韧带前后叶开窗,不分离子宫血管,而是用带有环扎带的针直接穿刺,极大的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过程,因为简单,夏教授做了100多例后就开始带学生,并且连续三年在学术会议上播放手术视频,报告最新学术进展,并且把手术从孕前发展到了孕期。
“有些病人已经怀孕了,有些是在等床位过程中怀孕了,不能看着孩子死掉。”夏教授的团队现在已经做了近500例,成功率达96.4%。夏教授说:“我马上去英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们就是让我讲这个技术。”
国外能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
夏恩兰教授开展宫腔镜手术已经26年了,最初跟她一起工作的助手也已经退休,后来她对夏教授说,我没想到你能够成功,夏教授回答他说,国外能成功,国内为什么不能做成。
夏恩兰教授并不是在她58岁那年突然想起要开展宫腔镜技术的,早在1965年她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跟随林元英教授进修,林教授是协和医院林巧稚教授的同班同学,并称我国妇产科界的“南北双林”。他告诉学生们英国有种内窥镜技术,可以探查人体,但设备刚生产出来,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文革就爆发了,林元英教授受到冲击远走加拿大,直到90年代初才回国。
1992年林元英教授去世,夏恩兰主任未能赶去上海,写了一封信过去,信中表示一定会继承林元英教授的未竞事业。现在,夏恩兰教授还说:“都说我是宫腔镜之母,我说你们知道吗,宫腔镜还有个姥爷呢。”
虽然跟林元英教授了解到了这项技术,但动荡的社会并没有给夏恩兰教授太多时间,1969年她被下放到最偏远落后的甘肃省靖远县。“怎么证明这里落后呢,有一天我在医院看到一本《当代》杂志,翻开后有一篇叫《寂静的山村》的文章,就那么巧,第一句话就是‘在我国最贫穷落后的甘肃省靖远县’。这个地方的女人不能没有子宫,没了子宫就被认为是不男不女,结了婚的会被退回娘家,娘家也养不了她,有的就自杀了,所以这里的女人宁可流血而死,也不肯切除子宫。”
在甘肃靖远地区生活工作了10年之后,夏恩兰教授被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才有了进修、学习的条件,她一直记着甘肃那里的病人不肯切除子宫,非常凄惨,所以她要寻找到能够保留子宫的治疗方式。
1989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英国专家尝试用小儿膀胱电切镜进入宫腔治疗子宫出血,16例中成功了15例。此后夏恩兰教授开始用这项技术帮助病人保留子宫,并深受患者欢迎,“住院登记单都能摆一尺厚。”
但当时要在国内开展这项技术十分艰难,复兴医院当时只有9个科室,都有固定的手术日,夏教授没有手术日,所以每天都到处询问能否排个手术,而好不容易手术科室同意了,麻醉师又协调不上了,“要开展一台手术困难极了。”
不仅是院内的困难,在院外学术界也一片反对之声,一位有影响的医生认为这项技术是胡闹。为了寻求支持,夏主任邀请协和医院的宋鸿钊教授到复兴医院会诊,会诊之后留他吃饭。宋教授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的,夏主任有三个弟弟,抗战时期家里没条件,都是夏主任为弟弟们收拾头发,所以她说女同志的头发我不会收拾,就会收拾男同志的,就提出为宋鸿钊教授理个发。理发的时候,夏主任把关于宫腔镜技术的资料拿给宋鸿钊教授看,并询问宋教授的看法,宋教授看完以后说可以开展。有了宋鸿钊教授的支持,夏主任又在当时北京市卫生局高寿曾局长的帮助下,批了五千元科研经费支持,这样,夏恩兰教授才得以进行开题报告。
26年来,夏恩兰教授在宫腔镜技术领域越走越远,多项技术在国际领先,病人蜂拥而至,有人问是什么支撑着她在那么多困难下一路坚持下来,她说:“因为我对老师表过态,另外我觉得国外能做的技术我们应该也能做,还有这一路上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我也做不下去。”
被誉为“中国输卵管之母”
从医30余年治愈上万备孕患者
医学硕士
师从中国宫腔镜之母-夏恩兰
师从国际著名的生殖医学专家TCLi教授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硕士
师从美国著名遗传权威专家John Fklink
武汉大学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医学30年
积累丰富疑难病例的处理经验
医学硕士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个性化超促排卵方案制定,获卵率高
从事生殖不孕不育症治疗10余年
累积治疗输卵管及宫腔病变患者万余例